門店和經紀人數量盡量少,客源卻要求盡量多,新的核心訴求產生新的運營模式!這個方向不是你想不想,而是你必須這么去做!其變革臨界點或許就在這兩年!
房產中介這個行業(yè)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尤其在大城市生活的人,大街小巷到處都是他們的地鋪。而在國外這個行業(yè)叫房產經紀,有點像國內的律師事務所,比如美國,經紀人持牌照上崗,行業(yè)直接監(jiān)管到經紀人,而經紀人加盟掛靠到經紀公司,經紀公司收取經紀人的分傭,經紀人拿大頭,經紀公司不直接沖到一線做業(yè)務,只負責業(yè)務的后勤保障,就像律師事務所那樣,它只是個空殼子,真正的主角是律師。所以,哪家經紀公司掛靠的經紀人多,哪家公司掙的錢就多,經紀公司處于弱勢地位,沒有經紀人,什么都不是。
而在國內剛好相反,我們叫它房產中介,行業(yè)監(jiān)管主要到中介公司這一層,經紀人由中介公司負責管理,也對,中介公司分擔所有的運營成本,掌握所有的核心資源,理應獲取傭金的大頭,這是相輔相成的。國內的中介公司,在業(yè)務的操作上幾乎承擔了所有有技術和知識含量的環(huán)節(jié),而分給經紀人干的,就是房源與客源的簡單匹配。國外經紀人都是單邊經紀代理,只代表一方利益,而我們國內的中介是一手托兩家,所以我們叫“中介”這個比較土氣名字。說到簡單匹配這一點,經紀人們也別憤懣,說自己有多不容易之類的,這里指的是專業(yè)技術和法律法規(guī)知識的掌握程度,是門檻,而不是遇到胡攪蠻纏的客戶所受到的委屈,以及惡略天氣下走街串巷的辛苦,兩碼事兒!
這種分工形式是在行業(yè)發(fā)展初期時的市場大背景下自然而然的產物,中介公司承擔 更 主要 更 核心的工作,然后招募大批經紀人去做相對簡單門檻不高的工作,這很自然。國內的中介公司與國外的經紀公司有一點是一樣的,那就是,哪家中介公司的人多,哪家公司掙的錢就多,國內是市場決定的,國外是模式決定的,但是 更 終,國內也得走到模式變革這一步。
規(guī)模就是收入,規(guī)模就是市場占有率,只是我們得認清了,人員規(guī)模只是表象,信息量的規(guī)模和大量經紀人創(chuàng)造出的匹配頻率,才是創(chuàng)造出價值的核心。而沒有人,一切又都無從談起,就算信息共享系統(tǒng)順利上線,那也只是代表在技術層面上有助于你的效率提升,可是一把好槍,沒有子彈,又有何用?
邏輯很簡單,賣方市場背景下,誰控制了賣家的房源,誰就控制了市場,所以中介的地鋪幾乎把社區(qū)包圍了起來,隨時洞察每一套房源的變化,誰家要賣房,誰家要租房,這些都是經紀人的核心工作。這些工作互聯(lián)網彌補不了。
而一旦市場變了,賣方市場變?yōu)橘I方市場了,買家信息比房源信息重要了,那就不一樣了,對于買方信息的獲取來說,互聯(lián)網是 更 便宜有效的獲取渠道,開地鋪反而變得成本過高。
從2008到2018,十年過去了,種種跡象表明,市場拐點即將形成。
其實在炒得沸沸揚揚的房產稅新聞之前,二手房市場價格就已經在調整了,任何商品,沒有一直上漲的價格,房價也是一樣,北京市人口已經達到峰值,涌入京城的人越來越少,甚至是開始離開,就連中介公司自身都能深切感受到招聘的難度,”鬧人荒“已經不局限在某一個行業(yè)。隨著預期房源持有成本的增加,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賣房,一旦形成勢能,買方市場就將形成。
在人流量大的核心區(qū)域開交易中心店,品牌形象店,再加上互聯(lián)網信息平臺獲取客源,”水泥+鼠標“,外加經紀人加盟,或者社區(qū)店加盟作為補充,這是 更 符合未來房產市場中介公司的經營模式,到了那個時候,我們就不會看到那么多的中介地鋪了,也不會看到那么多的年輕人站在街邊問你買房還是賣房了,更好的服務體驗,更專業(yè)的經紀人,同時也會有更高的準入門檻在等著我們,屆時約束行業(yè)合理合規(guī)的將是立法,從業(yè)者會珍惜手里面的那本執(zhí)照(經紀人證),丟了它等同于丟了飯碗。
文章由國內領先的房產中介管理系統(tǒng)——房在線ERP 整理分享!房在線ERP內含房客源管理、房源采集、員工管理、行程分析、進度管理等等房產中介必備功能,全新操作界面,全國3萬+房產中介一致選擇!